教师招聘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fj.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福建中公教师网 > 教师招聘 > 备考资料 > 中学 >
来源:福建教师招聘网 时间:2021-02-04 15:18:09
福建中公教师网提醒您关注: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知识: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更多福建教招备考资料请认准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网-备考资料频道。
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
在备考教师招聘的过程中,相信各位同学都遇到过一个庞大的家族——“效应”。学习这块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心理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学习这个家族中的一对双胞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考情梳理: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为主,考查的角度主要是概念反选和例子反选。因此,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需要我们结合例子进行理解。
知识呈现: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就用杜撰的关于描写一名名叫詹姆的学生截然不同性格的两则故事作为实验材料: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这就是首因效应的影响。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也叫“新颖效应”。它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洛钦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洛钦斯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这就体现了近因效应的力量。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仅存在于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比如“第一夫人”彭丽媛首次跟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友邦,举止优雅,端正大方,惊艳全场,给世界各国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体现了“首因效应”的影响;再比如我们在介绍一个人时,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这就属于近因效应。
以上就是关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介绍,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牛刀小试:
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B。解析: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故答案选B。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